EN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10周年

2003年12月19日,庆祝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10周年纪念会在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各级有关部门领导,各研究机构的学者,清华大学校友和师生们济济一堂,共同庆祝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10周年。

人文社会科学在清华的各个学院中是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学院。说她年轻,是因为从1993年12月正式建立至今只走过了短短的十载春秋。说她古老,是因为倘若追踪清华大学最初创立的人文社会科学机构,则又可上溯至1929年的文学院,甚至溯源到1925年的“国学研究院”了,且老清华雄厚的文科实力已是众所周知。清华大学1923年起筹办大学部。1925年建立国学研究院,有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讲师李济等,主任为吴瑟。当时曾在国学院就读的有王力、吴其昌、刘盼遂、姜亮夫等,清华国学院于1928年终结,时间很短,但为现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善于用新思想治理国学的优秀人才,在我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清华的大学部于1926年建立中文系、外文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和社会学系,1928年组成文学院。在教学方针上,与当时其他大学不同之点即多数系强调“中西兼重”原则,希望培养博通中外文史知识的通才。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文科各系遂告中断。师生分别转入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学术单位。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恢复和建立了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室和艺术教育中心。在上述机构的基础上于1993年12月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并于1997年之后陆续建立和恢复了国际问题研究所、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等单位,学院也随之发展壮大。

十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也正是在同一时期,清华大学的人文与社会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十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开放式办学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万面都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努力从清华大学在国家的地位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要求;遵循 “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 的学术范式,打好基础,突出应用,注重交叉,形成特色;在所涉及的宽广的学科门类中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分阶段地建设一、二级学科。学院目前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涉及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科学技术史、公共管理等13个一级学科,32个二级学科。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5个本科专业。现有教工294人,其中教授77人、副教授107人、讲师88人。现有学生1390人,其中研究生604人。自1999年至2003年,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2项,省部级项目60项,共获得各类奖项约200余项;发表论文2830篇,专著译著370部。学院还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和交流活动,与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近两年共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为适应社会需求,学院设有培训部,进行学历、非学历等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学院受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在校内外举办数十期研究生课程班、高级研讨班、培训班,受教育人数在1000人以上。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表示,学院全体师生将以建院门周年为新的起点,继续下大力气使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水平、办学条件以及社会服务等万面再上大台阶,为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