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我院历史系教授张国刚在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作了题为“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一个历史与比较的视野”的主题报告。这是校机关党委主办的“荷声讲坛”系列报告会的第二十三讲,同时也是校机关“加强文化建设,凝聚发展力量”特色工作的一场重要主题报告。校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欧阳沁主持报告会。
张国刚教授作讲座
在报告中,张国刚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角度与学术的视野出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他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进脉络,指出了中华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个思想融汇的重要时期,并结合史实案例就历史发展长河中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展开了讨论。随后,张国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维度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特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深刻分析了中国与世界格局演变历程。他指出,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文明的特色,中国文明的内在包容性和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并形成了相对独立品格的重要原因。由于不同国家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不同,中国的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参考,要积极探寻符合中国文化和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张国刚最后表示,如果人类进入现代化的“道”是超越性的普遍价值,对现代化成功落地的“术”的探索则是十分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解决的就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塑造个性的“水土”无疑是这个国家或者文明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就中国而言,我们的“水土”是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是近十四亿人口的现实状况,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诸多价值取向。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现实国情,不仅被动地构成了现代文明涌流的河床,而且是主动创造现代文明的土壤。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故事,只能在这些给定的条件下探索和讲述。他希望希望大家能用世界眼光看中国问题,用历史眼光看当下问题,用家国情怀看时政问题。
主题报告后,张国刚与在场教职工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来自校机关党委各党支部的200余位党员同志和教职员工到场聆听学习。
讲座现场
“荷声讲坛”是清华大学校机关党委为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搭建的常态化理论学习平台,定期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学者为机关党员、职工作专题报告,提高党员、职工的理论修养,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转引自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