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倪玉平做客新人文讲座 剖析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0月22日下午在六教,我院历史系长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倪玉平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历史照亮现实: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为题,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剖析了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不同走向。

倪玉平发表演讲

讲座伊始,倪玉平借助一首由改编仓央嘉措诗歌而创作的《在那东山顶上》民歌,带领现场的师生回溯到十八世纪的中国。他提出四个问题:是停滞还是发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开放还是闭关?是思想解放还是万马齐喑?他随后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角度全面而系统解读了十八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倪玉平认为,清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成熟时期、总结时期和转折时期,也是近代社会的发端时期、探索时期和曲折时期。十八世纪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达到了农业社会的最高水平。政治上,清朝政府采取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统治秩序稳定,对边疆地区采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管理政策,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经济上,在康雍乾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新高峰;文化上,清朝统治者注重文化发展,编纂官书,刊刻满蒙汉文佛经,还修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阶段。十八世纪的思想界也表现出多元化,既有传统理学思想的反思与坚持,也有多元化的反抗与批判;既有政治的高压,也有思想的解放。

讲座现场

倪玉平分析认为,清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至顶峰的朝代,皇权独裁极易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和政治局势的动荡。腐败重生,民怨沸腾。人口暴增,耕地短缺,底层人民生计难以保障。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统治者闭目塞听,越来越脱离世界潮流,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此外,清朝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对比十八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倪玉平认为,18世纪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是中国与欧洲强国间的力量对比,正处于即将发生根本改变前夕的战略均势。与前朝相比,清廷坚持更为严格的闭关自守政策。虽然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目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在东西文明的碰撞中,此消彼长,清朝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最终被鸦片战争炮火轰开大门。

回望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不同走向,倪玉平强调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历史可以照亮现实,并可以给人们很多启迪。倪玉平认为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表面上各有特色、各有荣耀,它带给后世诸多启示和反思主要有:一要持盈保泰,居安思危;二要思想解放,重视科技;三要坚持开放,融入世界。

互动环节,倪玉平就资本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影响、十八世纪蒙古国的历史研究以及“康乾盛世”的争议等问题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本场讲座系新人文讲座中国史系列专场第三讲,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倪玉平,历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曾任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格罗宁根大学客座教授、UCLA访问学者等,现为(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历史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项目主持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出版《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Customs Du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a.1644-1911》《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及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